清明假期河南接待游客1992.7万人次 旅游收入117.3亿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8:23:00    

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全省各地围绕红色游、赏花游、乡村游、文化游、文博游等主题,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全省接待游客1992.7万人次,旅游收入117.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接待人次增长4.5%,旅游收入增长4.3%。

旅游收入居前五的景区分别为清明上河园4353.28万元,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4306.99万元,万岁山武侠城3350万元,只有河南·戏剧幻城2882.98万元,郑州方特欢乐世界2715.1万元。

游客在绿博园游玩 记者 卢文军 图

红色游升温,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研学激发爱国情怀。安阳红旗渠迎来总干渠通水60周年,众多游客选择重走红旗渠,感悟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单日游客量达2.3万人次,成为红色教育热门目的地。许昌、信阳、南阳等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研学活动,传承红色精神。

缅怀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社会团体纷纷到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开展“清明祭英烈”纪念活动,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赏花游火热,带动消费增长

4月花香惹人醉,“赏花+”模式持续拉动春季旅游消费。

整合资源规划特色线路。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老家河南·豫乡春韵”——河南春季乡村旅游主题线路产品,涵盖自然风光游、乡村探秘游、赏花品茗游等多种类型。郑州荥阳举办樱花风情生态游。新乡举办“黄河春色”赏花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安阳、焦作、许昌等地也推出赏花主题旅游线路,带游客感受春日美景。

百花竞妍引领消费潮流。洛阳牡丹文化节线上开幕式全网观看人次突破1000万。郑州荥阳古柏渡12万株珍稀樱花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新乡宝泉景区和驻马店嵖岈山郁金香主题文化园数百万株郁金香竞相绽放。

乡村游兴旺,绘就富美乡景

各地结合民俗文化、农事体验等多元业态,激活乡村消费场景,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伏牛山徒步线路吸引了众多游客,老界岭等景区迎来踏青客流高峰,游客们在徒步中欣赏自然风光,感受春日的生机与活力。三门峡地坑院民俗旅游火爆。洛阳孟津卫坡古民居变身打卡地,游客漫步其中,感受历史氛围与乡村惬意。

沉浸游出彩,尽显中原魅力

全省文化游热度高涨,各地通过“文化+科技”等创新形式,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全省举办线上线下惠民文化活动7419余场次,线上线下观看和参与群众199万人次。

科技赋能提升文化体验。郑州园博园举办巨型稻草国际艺术节,游客通过手机扫描让稻草人“讲述”农耕故事,吸引众多亲子家庭体验。龙门石窟、少林寺等景区,游客借助AR导览与虚拟历史人物互动,体验沉浸式游览。

特色演艺丰富文旅内涵。建业电影小镇开启“白天+夜晚”双模式全天候沉浸式演艺体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新剧备受好评,持续为游客带来关于黄河文明与中原文化的深度戏剧体验。

文博游焕新,畅享豫韵清明

全省文博场馆接待观众300余万人次,其中,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4.4万人次、洛阳博物馆4.1万人次、郑州博物馆4万人次、中国文字博物馆3.9万人次、开封市博物馆3.8万人次、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3.4万人次、河南博物院3.3万人次、洛阳古墓博物馆3.2万人次、殷墟博物馆2.8万人次。博物馆、纪念馆开展惠民文化活动(线上+线下) 3200多场次、惠民文化活动参与(线上+线下)90.3万人次。

文物解码探清明源起。河南博物院推出“穿越千年话清明——文物里的节气密码”线上直播活动,解码春祭等清明礼俗。

互动体验唤城市记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互动体验、城市考古体验课堂等系列活动,带游客全方位体验“活起来”的郑州历史。

安心游无忧,假期安全平稳

各地严格落实安全保障措施,全省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6350人次,检查文化和旅游市场经营单位2643家次,发现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3天假期,全省文旅行业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实现了“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目标。

郑报全媒体记者 秦华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