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月什么意思(农历五月为何称“五毒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2 08:04:58    

今年的巧合太多,夏至与端午节相伴而来,周日的父亲节恰逢五月初一,农历五月又称“五毒月”,不仅与夏至的炎热有关,更有很多民俗说法和禁忌。

夏至是24节气的“四立八节”之一,古人至晚在公元前7世纪就确定了这一节气。

《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关于夏至节气的天时、卦象、物候、民俗和禁忌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夏至天时

2023年的夏至时间为:6月21号22点57分37秒,此时为农历五月初四,庚戌日,丁亥时,次日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了。

夏至时,太阳视运动到达黄道90度,北斗星的斗柄指向丁火之位。此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的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所以古人又把夏至称为“日北至”,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与黑夜开启此消彼长模式。

夏至不是入伏,古人把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确定为“入伏”时间,所以2023年夏至当日虽然为庚戌日,但真正“入伏”是在7月11日的庚午日。

庚是天干第七位,五行属金,庚有更新之意,所以古人问年龄会说“您贵庚了?”

庚金为肃杀,为求实,三伏也称“庚伏”,伏待庚实。

“病隨庚伏尽,尊向晚凉开。”伏天有吐故纳新,贴三伏贴,祛病养生的习俗。

二、夏至卦象

《夏至日作》

唐朝·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芒种为节,夏至为气,二者皆对应先天八卦的乾为天卦,后天八卦的离为火卦,还对应《归藏易》“12消息卦”的天风姤卦。

姤卦原文:

姤。女壮,勿用取女。

象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芒种夏至一阴生,阳气蒸腾,品物咸亨,自然界的众多事物都在成长壮大,但阴性的能量也在悄悄生长,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最短之时,但物极必反,过了这一天,象征阳气的昼与象征阴气的夜就开始此消彼长了,由此可见《易经》有记录太阳运行规律变化的信息。

三、夏至三候

《礼记·月令》载,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1、一候鹿角解:《逸周书》说,“夏至之日,鹿角解”。古人认为,麋为阴,鹿为阳,鹿角向上向前生,是阳气升腾的表现,而夏至一阴生,阳气感应,阴阳交替,所以鹿角脱落而新生。

2、二候蝉始鸣:蝉,又称知了、蠽蟟。中医根据蝉的生活习性,判断其为阴性寒性之物,其幼虫多年埋于地下,夏至一到,蝉蜕而羽化飞升,雄性的蝉就开始感知到阴气到来,遂鼓翼而鸣。

3、三候半夏生:半夏又名地文、守田等,是一种药用植物,半夏其实春季就生长,夏至后开始长根(储藏茎),把一整个春季、夏季吸收的纯阳之气送入地下存储,五月底采挖的叫“早半夏”,八月采挖的叫“晚半夏”或者“秋半夏”。因为它前半生吸收天之阳之气,后半生吸收地之温热,性味归经,为“阴中之阳”或“半阴半阳”,所以称“半夏”。

由此,我们发现:

第一候:纯阳,感天气而变,脱茸长角。

第二候,纯阴,感地气而变,出土羽化。

第三候,半阴半阳,感天地之变,益人体合化。

而鹿茸、蝉蜕、半夏都是有名的中药,夏至真是一个养生祛病的好时节。

四、夏至民俗

关于夏至的习俗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祭祀天地

二是祈福消灾

三是庆丰尝新

四是祈福秋收

五是九五崇拜

另外安徽等地还有纪念“牛王”等特色民俗文化。

《巢湖诗话》有“江淮民间过节,旧时重夏至盛于端午”的说法。

至晚从周代起,夏至日已有祭神仪式,到了清代仍被视作“国之大典”,宋代夏至要放假三天,元代有夏至制作香囊,除臭辟邪的习俗。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民间有在这一天吃“夏至面”和“尝新”的食俗。

《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

关于夏至,有许多有意思的民俗谚语:

有说天象变化的,如: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

有说物象特色的,如“夏至狗,无处走”(客家文化有夏至吃狗肉习俗);

有说节令食俗的,如“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

有说农时农事的,如“夏至伏天到,中耕很重要,伏里锄一遍,赛过水浇园”;

有说夏至当天天气情况对未来气候影响预测的,如: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夏至风从西边起,瓜菜园中受熬煎;夏至落雨十八落,一天要落七八砣;夏至有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由此可见,夏至东风涝,西风旱,夏至下雨,当年的三伏天会更加热

这些民谚来自古代节气的大数据累积,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丰富生活经验。

2023年的夏至适逢农历“五毒月”和“端午节”,民间有避“五毒”的习俗,因此,关于夏至的民俗我们还可以从“五毒月九毒日”的民俗禁忌来说起。

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一年中的“火毒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五五相叠加,为一年中最毒。

《奉天通志》上说:“二午相属为火旺之相,过旺则为毒。”

在这个午月里,有九天被称为“九毒日”,分别为:

初五、初六、初七、

十五、十六、十七、

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

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加上“九毒日”,一共十天,古人认为这十天最“毒”,要避免房事和劳累。

五毒还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物。

中医认为,农历五月,午火升腾,容易心浮气躁,人们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节制房事,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张仲景《伤寒论》说,“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

所以农历五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节制嗜欲,食物清淡,减少酸味,增加苦味,益肝补肾。

古代有民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

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喝雄黄酒、插艾草、系五彩丝、沐兰汤、吃粽子(角黍),贴五毒符,龙舟竞渡,拔河射柳,采药制药等避邪驱毒的习俗,其中都寓有古人的智慧经验。

《避五毒符》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

赤口上青天,百虫归地府。

你觉得这些“五毒月”习俗有道理吗?

迎夏至,是福至!祝大家端午安康,五福临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