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解释及含义(说一说“人之初,性本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3 08:32:53    

众所周知,“人之初,性本善”出自《三字经》之首句。这里的“人之初”是指从人的生命成胎到出生一百天之阶段,这个阶段也称人的先天之阶段。这里的“性本善”是指人的天然属性之本然状态是完善的,是完美无缺的。这里的“善”是完善之善,而不是善恶之善。中国文化认为,此“人之初,性本善”之完善的境界,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个“大境界”。对于这个“大境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之学说都有论述。例如:

儒家的论述有:

《论语》有言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说明了孔老夫子一生修养的具体情况,其中的“六十而耳顺”说的便是这个人生的“大境界”,“耳顺”是在讲,对于人的天然属性之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舌头的味觉,身体的触觉,意识的知觉所言,无论外界对“我”有“何觉”,“我”都心静如水,心平气和,不起任何涟漪。这便是人的天然属性完善之“大境界”。

《中庸》有言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所说的“中”便是人的天然属性完善之“大境界”,这里的“和”是先离开了“中”经过自我的努力又返回到了“中”的“大境界”。

释家的论述有:

《金刚经》有言曰“应无所驻而生其心。”这里的“应”指我们所接应的一切,这里的“无所驻”指我们所“应”的一切在“心”中不留丝毫痕迹,这里的“心”指我们的意识、观念、思想。这里的“应无所驻而生”的其“心”便是人的天然属性完善之“大境界”。

《心经》有言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里所讲的一切“法”的“空”的“样子”是:当我们处于“空”的境界中时,心中对所“应接”的一切没有有与无之分;没有好与坏之别;没有多与少之区。这个诸法“空”的“样子”便是人的天然属性完善之“大境界”。

道家的论述有:

《道德经》有言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儌。”这里的“常无欲以观其妙”便是人的天然属性完善之“大境界”。“常”指“真常”即人的天然属性,“无欲”指“真常”的本然状态即没有丝毫的主观的、人为的因素参杂、处于“无极”之状态、处于“真意”之状态。

吕洞宾在《百字铭》中有言曰“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主,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这里的“动静知宗主”和“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便是人的天然属性完善之“大境界”。“动静知宗主”是在说无论在“动中”还是在“静中”,人的天然属性的本然状态始终丝毫不动。“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是在说人的天然属性的本然状态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应对万事万物,但在应对万事万物时不要被万事万物“迷惑”了,要保持人的天然属性的本然状态始终丝毫不动。

道家文化反复强调的“逍遥”“自在”便是人的天然属性完善之“大境界”。“逍遥”“自在”是指人的精神的逍遥;精神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