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章
只为隧贯山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6:52:00
来源:经济日报
常年跋涉在崇山峻岭之中、沉浸在江河湖海之底、深耕于繁忙城市之下……从迈入中铁隧道局大门的那一刻起,洪开荣的工作生活就与隧道及地下工程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成长也与我国隧道事业的进步同频共振。“是国家的隧道事业成就了我。”洪开荣经常这么说。
1999年年底,中铁隧道局承担了广州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三元里区间软硬不均地层盾构隧道的建设任务。该隧道工程不仅要下穿密集的民房建筑,还要下穿京广铁路大动脉的14股轨道,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地面下陷,影响铁路运输。
此前,我国盾构施工只在均质的软土地层中取得过成功,而这次盾构施工,要面对复杂的软硬不均地层。作为中铁隧道局首次承担盾构工程的项目总工程师,洪开荣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学习盾构知识,分析讨论世界各国的工程案例,针对“岩体难掘、土体易塌”难题,创新形成国家级复合盾构施工系列工法,确保该工程在纵向、横向软硬不均地层中安全穿越了135栋建筑物,不仅保障了京广铁路大动脉的不减速运行,还创造了月均进度331.4米的新纪录。
对于洪开荣和他的团队,最幸福的事就是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完成隧道工程。2006年,在修建广深港高速铁路狮子洋隧道期间,“高水压换刀”成为工程推进中的拦路虎,当时只能依靠国外饱和气体换刀技术。担任项目经理的洪开荣说,“必须要解决这一难题”。他提出“减压限排”与“常压换刀”的技术思路,带领团队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取得突破,实现完全自主建成这一特长海底隧道。
盾构机是国际上公认的软土隧道施工利器。虽然施工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完成了多项隧道建设任务,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始终是阻碍我国隧道事业发展的拦路虎。
2002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铁隧道局开始了国产盾构的探索之路。作为一线施工专家,洪开荣带领技术团队提出具有原创性的复合盾构设计思路。他们辗转于施工现场,从一根根电线、一条条管路、一组组掘进数据开始了解,汇总分析来自隧道施工现场的问题,并积极与高校院所合作,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2008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国产复合式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下线,并成功应用于天津地铁3号线。
国产盾构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洪开荣热泪盈眶。这不仅是他个人工作的高光时刻,也是我国盾构事业发展的重要节点——装备掘进技术的突破,推动我国地铁隧道建设迈入盾构法时代。
“天道酬勤”是洪开荣的座右铭,勤奋的工作和优异的业绩,为他赢得越来越多的荣誉。如今,洪开荣已成为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还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洪开荣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止。近年来,面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转型升级的压力,洪开荣着力在盾构隧道智能建造领域发力。2024年,洪开荣团队将盾构智能建造体系从基础的V1.0全面迭代升级进入V2.0阶段,形成了“智能感知、智能设计、智能预制、智能掘进、智能安装、智能构筑、智能环控、智能运输、智能管控”等智能建造成果,在崇太长江隧道工程实现常态化应用。“领航号”盾构机搭载洪开荣团队自主研发的“智能掘进脑”系统,实现了“参数自决策、操作自执行”智能掘进,使隧道建设实现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突破。
如今,在穿越横断山脉复杂地质的高原铁路隧道建设中,洪开荣带领技术团队面对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地温等难题,不断进行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
办公室里到处是厚厚的施工图纸和地质资料,每天手头几乎都有急难险重的大型项目……洪开荣的一切与隧道紧紧相连。“我和团队要继续弘扬科学家精神,以敢为人先的科技创新,攻克更多工程难题,不断攀登掘进机技术制高点,打造更多凝聚中国创造、体现中国质量、代表中国品牌的工程。”(经济日报记者 齐 慧)
相关文章
- IPO雷达 | 3年累亏近13亿元,高度依赖大客户!智能座舱龙头上海博泰再闯港股IPO 2025-04-13 20:02:00
- 只为隧贯山河 2025-04-13 06:52:00
- 第91届CMEF医博会在沪启幕医疗器械从“单点创新“走向“生态协同” 2025-04-12 11:44:00
- 全球首创智能筑港机助力!在鄂央企参建盐城大丰港 2025-04-11 22:31:00
- 18083米!西十高铁最长I级高风险隧道——西岭隧道贯通 2025-04-11 17:23:00
- 深交所: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等全链条服务 2025-04-11 14:43:00
- 机构:短期超跌不改长期趋势,智能车ETF(159888)午后强势拉升,芯原股份涨超8% 2025-04-11 13:39:00
- 华东重机拟10亿元 新建智能制造基地 2025-04-11 07: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