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软钉子”伤民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4:03:00    

邓全生

基层干部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对群众来说都体现党的形象。要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事,对群众的“焦心事”“烦心事”,一件件梳理、一条条研究、一项项落实

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前,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深入开展,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基层广大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明显增强。但在一些地方,仍有个别基层干部脸好看、事不办,用“软钉子”漠视群众诉求,伤害群众感情。

拿惯例敷衍群众。个别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对群众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掌握不清楚,面对群众诉求,首先考虑的不是政策法规、最新要求,而是看惯例、找经验,没有惯例做法坚决不干、没有参照经验坚决不办。有些不必要的证明材料,相关政策已经明确不再需要,却还要让群众到相关部门开具,群众多跑路、白跑腿,怎会待见基层干部。

看来头区别群众。有的基层干部,心中没有法纪这根弦,而是看来头大不大、关系硬不硬,把群众事情当作可办可不办的“麻烦事”。接到群众诉求,嘘寒问暖、客套应付,背后打探背景,根据对群众“家底”的了解,确定对待方式。对于有利可图的,想方设法讨好,在政策操作上予以倾斜。对于无利可图的,想方设法拖一拖、等一等,能推则推、能躲则躲。干部区别对待群众,自然是“热”了少部分、“凉”了大部分。

避风险冷落群众。基层还有一种现象,干部怕被问责,错误地认为“勤快的媳妇摔碗多”,对群众遇到的矛盾问题避而不谈、视而不见,任务来了只管推脱,变着花样逃避责任。政策规定明明白白,步骤流程贴在墙上,仍要留下材料等消息。在这些干部心里,可以不作为、慢作为,不能栽跟头。这些干部面对群众诉求,首先考虑的是会不会有麻烦、要不要负责任,再决定办不办、怎么办。有的扎扎实实“走程序”,有的手忙脚乱“找依据”,有的东跑西问“寻良策”,只管对不对,不管时度效。群众三番五次来问,总有理由搪塞拖延,就是不给明确答复。慢待群众三分,群众便有十分不满。

基层干部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对群众来说都体现党的形象,被记在心上。基层是落实党的工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作为政策执行者、工作落实者、群众引领者,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推诿,否则就会伤害群众感情、损害群众基础。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常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事,对群众的“焦心事”“烦心事”,一件件梳理、一条条研究、一项项落实。对办事拖沓的“懒官”、推诿扯皮的“躲官”、装聋作哑的“木官”,要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和执着持续亮剑,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