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镇崔岭西村:从“无名小村”到“致富明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9:51:00    

编者按

集体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近年来,寿光市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共富乡村”行动,持续用力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增收项目、提升造血功能。2024年全市村集体总收入超过10亿元,167个村集体收入过百万元,15个村集体收入过千万元,增幅超过50%的村148个。为引导各村不比基础比变化、不比条件比干劲,因村制宜挖掘增收潜力、找准增收路径,即日起开辟《共富菜乡在行动》专栏,择优挑选40个强村富民典型案例分期发布,敬请关注。

【案例背景】

崔岭西村位于寿光市稻田镇区以南,紧邻308国道,全村共226户、880口人,党员33名,耕地面积1500亩。十多年前,崔岭西还是另一番景象,住着砖瓦房、走着砂石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内不通水电,党组织软弱涣散,各类矛盾纠纷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是典型的后进村。2007年,崔岭西村“两委”班子换届,新一届村班子坚持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培育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振兴了一个村庄。2024年实现村集体收入400余万元,人均年纯收入5.2万元,户均存款超过30万元,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实践示范村”、“全省农村和谐社区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案例实践】

先锋引领,浇筑组织振兴坚实基础。乡村要振兴,关键看支部。村党支部坚持用制度规范干部,按程序为民办事,严格组织生活,每月集中学习,每周一村“两委”成员集中办公议事已成制度,风雨无阻。其中,每月15日以书记论坛、初心讲堂、党建之声、阳光议事、组织生活、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召开的“六位一体”主题党日做法被评为潍坊市优秀主题党日案例。建强班子,更要带好党员队伍,为解决党员融入感不强、参与度不高、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村党支部在公寓楼生活区和大棚种植区全面推行一贯到底的网格治理体系,创建“红小西”网格治理工作室,打造“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月”志愿服务品牌,“全天候”“零距离”了解群众诉求、化解群众急难。

▲“崔玉禄书记工作室”成员

到崔岭西村大棚园区现场学习

抱团发展,凝聚乡村振兴发展合力。为解决村民菜难卖、菜价低的问题,2014年5月,崔岭西村党支部率先领办了寿光市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创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实现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生产标准、质量检测、品牌注册、果蔬标识“六统一”管理,流转土地1500亩,建设高标准大棚360个,133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土地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实现了土地“资本化”、种植“规模化”双赢互促。现在合作社年出口蔬菜2万吨,销售收入达1.5亿元,带动辐射周边几十个村,村集体收入由2009年的零收入增加到2024年的400余万元,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入选全国第四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典型案例”。

▲崔岭西村党支部领办的

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

砥砺深耕,激活农业产业强劲引擎。老百姓富起来后,村党支部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坚定不移以品质求生存、向市场要效益,以优质实现优价。复垦老村200亩土地建设39个高标准智慧化大棚,配套高标准分拣包装、冷链仓储和智慧管理服务中心,打造占地百余亩的“西旺”数字家庭农场,推动了蔬菜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真正实现了一部手机玩转一个农场。种出名堂,还要打出品牌。村党支部试验种植“原味一号”草莓番茄,成功打造“崔西一品”果蔬品牌,先后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和全球、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体系“双认证”(GAP),成为北京冬奥会蔬菜直供基地,为寿光蔬菜抢占国际市场打上了“身份证”“通行码”。秉持“一地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算富”的理念,村党支部积极参与寿光市蔬菜产业跨区域党建工作,先后与雄安新区东垒头村、胶州市胶西街道墨河新村等地合作建设大棚园区,为拓展创新“寿光模式”贡献崔西力量。

▲崔岭西村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

厚植乡风,书写文明力量生动篇章。随着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党支部开始思考如何把发展红利“反哺”给群众,让群众尝到实惠、享受便利。聚焦住有所居,总投资1.1亿元建设公寓楼16栋,配套文化广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文化礼堂等场所,安置村民370户,彻底改变了过去破旧不堪的村庄面貌。聚焦学有所教,建设崔岭联办小学和幼儿园,供周边8个村孩子上学。聚焦老有所养,建设两栋老年公寓,电梯入户,智能化管理,方便老人集中供养。举办孝老敬亲饺子宴,80岁老人人手一个智能手环,与村卫生室联网,实现健康实时监测免费医疗,真正做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崔岭西村村容村貌

【经验启示】

一是党建引领是前提。“村民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要想让村民信服,党支部必须率先垂范,带头做出样子,要克服“求稳怕乱”“看墩守摊”老旧思想,打破“小成即满”“小富即安”封闭意识,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崔岭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村班子的先行先试,党支部成员特别是村里的“一把手”充分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

二是利益共联是关键。崔岭西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使群众和集体共享发展成果,建立起经济利益共同体。对群众来说,既有合作社分红收益,又提高了大棚种植效益,实现了多渠道、多门路、稳增收。对集体来说,通过入股合作社形成了长期收益、持续发展的增收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增加了村民收入,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是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村要发展,百姓要致富,关键要有产业支撑”。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紧盯当前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实施品牌引领战略,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只有产业壮大了、百姓富足了,党员干部说话才能“底气足”,党组织办事才能“腰杆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