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古村董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0:04:00    

在济南市长清区黄河岸边有一个明朝建村的古老村庄董庄村,它的原址坐落在归德街道西3.6公里的黄河东岸,所处位置由于黄河河道的不确定性,处于黄河包围中,其南、西、北都是黄河,尤以村西紧邻,因此属于较危险地段,2020年5月,黄河滩区迁建,村民全部迁入崇德苑社区。

“董氏增订谱系序碑”载:余祖世籍洪洞明洪武元年(1368年),经迁稠民至直隶枣强,永乐二年(1404年)复迁于此……命名董家庄。清道光版《长清县志·地舆志》载“南仓·杜保董家庄”,民国间始名董庄至今。

董氏碑亭记载黄河历史

“董氏碑亭”屹然耸立黄河岸边,不但记载着董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也记载着黄河的历史,向人们倾诉着黄河岸边村庄的变迁。

碑亭在村西靠近黄河的一片空地上,这是一座类似悬山风格的碑亭,由前后各4根红色的圆柱支撑着亭部的上顶。碑亭坐北向南,东西长约8米,进深5米,通高4米。亭柱的上面置有一周遭的矩形连续梁,再上为起脊的亭顶,亭脊上装有二龙戏珠的陶瓷构件,两端安有鸱吻,四条下落的边脊上还有数量不少的神兽。所有的瓦片及瓦当皆为青色。

走进亭内,就会发现有三方石碑竖立在亭子靠东的空间内。最东边的石碑高有2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两边花纹细腻。碑文记载着董家先人修建家庙祠堂的经过。制碑时间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但碑上的碑文大部分已漫漶不清。

在这方碑向西两米的地方,还立有两方石碑,都是“董氏祠堂重修碑记”,北面的这方石碑建于1915年,已有裂纹,上面的字迹也是非常模糊,难以仔细辨读。最珍贵的应数西面靠南的这方石碑了。解析上面的碑文我们得知,董家祠堂最早建于清初,因黄河水泛滥泡坏倾废,董家人在1915年重修并制作亭内北面的石碑一方以志,此时的祠堂尽管是一座平屋,但建造的也是非常庄重严整。只是由于地基松软的缘故,祠堂的墙基不稳,屋顶也时常漏雨。1921年夏,淫雨狂泄,大雨下了一个多月,此时河水暴涨,董庄周围一片汪洋,家庙祠堂被毁。董家人费尽周折再次将祠堂修好,之后,又在附近修建村学一处。

这篇碑文的撰文兼书写者是民国年间一位师范讲习所的毕业生,名字叫董泗澄。由他所书的文字刚劲有力,舒展大气,不仅是一幅优美的书法艺术品,还提供了当时社会生活多方面的信息,其中民国年间有关气象资料的记载更是非常难得。

和董庄村村民交谈得知,董家祠堂原先在现在碑亭北边的地方,由于河水泛滥的缘故,历史上是毁了修,修了毁,一共修了多少次谁也记不清,原先的祠堂也早已被淤泥埋入地下。这三方石碑也是经过数次搬动而到了现在这个位置。现在的碑亭是村民前些年为保护这三方石碑而专门修建起来的。

黄河控导俯瞰秀丽景色

董庄不仅是一个古村,在董庄村西常年有村里的三艘渡船,来回摆渡,运载黄河东西两岸的群众。

1964年,山东省交通厅黄河河务局在董庄村村北建起了航运站,以运输归德、孝里的黄沙和石料为主,运送到黄河下游的利津、胜利油田一带。董庄港主港区原为一自然高滩岸坡,具有较好的陆域和水深等靠泊条件,是黄河黄沙主要运输码头,于上世纪末停运。停运多年后,货场成了一片荒地,原来长约60米的传送带原址还在,当年就是安装在上面的传送带将沙、石等货物直接输送到船只上的。看得出来规模很大,让人联想到昔日港口繁忙的场景。

长清境内黄河河岸的形状与其他地方不同,很少有平滑的弧线,更多是波浪形的。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沿岸建设的防洪工程。控导是根据黄河流向,为改善不利河势,有计划地进行河道整治,在滩地合适部位修建的工程。据了解,长清区16处控导工程与绵延33公里的护城堤在近年来相继建设完成,在保障行洪空间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证了长清黄河段的安澜。而长清黄河段“九曲十八弯”的形态特色,也使其成为了一个“微缩版”的黄河。董庄西侧建有“董苗控导”工程,为董庄、苗庄共同管理。

2023年,南大沙河治理,在原董庄村北南大沙河入黄河口处已经修建起一座控水闸,南大沙河枯水季节关闭,防止黄河水倒流,南大沙河下水时,提开闸口,以便南大沙河水流进黄河。

从董庄黄河岸边起,经路庄、陈庄、房庄等村落,向东穿长孝路,直通经十路,这条道路如今不仅是连接归德至齐河县赵官的交通路,也是观光路、惠民路、民生路。路宽6米至8米,并串联起林园、蔬菜采摘基地、文物古迹、黄河等特色景观,整条风情带在春夏秋冬的韵味各不相同。洪水来袭时,能保证滩区群众迅速撤离,漫步其间,沿黄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休闲娱乐应有尽有,成为承载长清区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来源:齐鲁晚报 作者:马光仁)